上周,日本知名汽車安全氣囊供應商高田公司的破產,成為市場關注焦點。隨后,美國買家的中國東家,也成為焦點。
日本制造破產案
6月26日,因安全氣囊召回深陷經營困境的高田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全球21家海外附屬公司,也一并破產。東京證交所決定,從6月27日起將高田股票摘牌退市。
“汽車安全氣囊召回”已纏繞了高田近十年之久,由于應對不利,有著八十多年歷史的日本公司終于不堪重負。據稱債務規模超過100億美元,創下日本制造業二戰后破產規模紀錄。由此,這起破產成為日本史上規模制造業破產案。
高田占據全球安全氣囊20%的市場份額,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德國的奧托立夫(30%的市場占有率),與豐田、本田、福特、寶馬等多家汽車廠家有長期穩定合作關系,曾經是業內公認的“安全的象征”。
實際上,高田的最終破產并不令人感到特別驚訝。近幾年高田的安全氣囊大批量出現安全問題,其使用的氣囊充氣物質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高濕度和高溫度的環境中,會引發爆炸,致使金屬碎片飛向汽車內乘客,其安全氣囊問題已導致全球17人死亡和100多人受傷。
創立1933年的高田公司,曾被業內譽為“安全的象征”。最早,高田主要從事紡織業,采用編織技術生產救生索。1960年研發出首例兩點式安全帶,開始逐步在安全備件領域嶄露頭角。隨后高田在1987年正式開始生產安全氣囊,居于世界第二大汽車安全產品生產商。
《日本經濟新聞》評論指出,一家具有84年歷史的老牌制造企業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令市場感到遺憾。
氣囊問題早在10多年前就有報道,但高田遲遲給予重視,主要原因在于背靠大企業的日本式經營體系,缺乏對消費者的關注和危機意識。這也是很多日本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高田破產會引起連鎖反應,造成其他大量的汽車零件分包商的業績惡化,甚至引發日本部分地區的就業發生下滑。日本經產大臣世耕弘成表示,日本政府已下達指示啟動針對與高田進行交易的中小企業的擔保制度,提供周轉資金,為這些企業隨時備好臨時支援,防止陷入連環破產的惡性循環局面。
美國買家浮出水面
同日,美國百利得汽車安全系統(KSS)公司宣布與高田達成了高田破產后資產購買意向協議。KSS是全球頂級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之一,將以16億美元收購高田主要業務,包括座椅安全帶、兒童安全座椅等。雙方已簽訂《諒解備忘錄》。
根據21世紀經濟報的報道,此次交易是針對高田破產后的資產,因此可以避免相關債務和訴訟風險。KSS購買資產,支付給高田的破產管理委員會,用于處理賠償和訴訟,后續如何處理安全氣囊召回與新買家KSS并無關系。這使得KSS可以集中精力,發展業務。
隨著高田事故頻出和安全氣囊的不斷召回,也使汽車安全市場格局發生變化。
高田流失的客戶正在面臨著被其他三大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奧托立夫、天合、KSS的蠶食。
在2016年,KSS業績發展很好,獲得近50億美元的新增訂單,并開拓了更多項目和客戶。如果并購成功,借助于高田全球的廠房、設施, KSS的整個產能將有很大的。
KSS下一步將與有關14家整車廠商簽署相關協議,保證與高田安全氣囊召回事件的風險隔離和未來訂單的可持續性。這些企業包括日本、北美和歐洲主要的汽車廠商,如寶馬、奔馳、大眾、福特、通用、豐田、本田和尼桑等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當然,最終協議能否簽訂取決于公司后續盡職調查及談判,并需要與全球主要的14家整車廠商以及高田破產管理委員會達成一致,因此該收購要約仍然存在變數。
強行拉開世界的門
隨后浮出水面的是KSS母公司,中國均勝電子公司。寧波均勝,剛剛在去年2月份對美國百利得汽車安全系統KSS發出60億人民幣的收購要約。百利得是全球第四的汽車安全系統公司,規模小于德國奧托立夫、日本高田、美國天合TRW,是全球汽車零部件的百強之一。此次并購,在去年6月順利獲得通過。而就在成功收購百利得的當天,均勝絲毫沒有給人留下換氣的機會,就宣布KSS將參與收購高田氣囊。
按照《君臨》公眾號的說法是,全球大且封閉的汽車生態鏈,即將闖進
一直以來,全球汽車工業都被日本、德國、美國三強牢牢把持著,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發布的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2016年上榜的100家公司里,日本、美國、德國三國合計73家公司,處于壟斷者的地位。
而日本的生態圈,最為封閉,借助于子公司對于高田氣囊的收購,均勝電子將有機會進入這樣一個生態圈。
這個世界永遠留著全新的機會。雖然瑞典奧托立夫Autoliv急于參與收購高田,但以其世界的30%的份額,收購高田之后,將成為安全系統的絕對壟斷者,這對于任何汽車整車廠,都最不原意看到的局面。
于是,機會留給了排名第四小弟百利得。百利得的年營收規模只有15億美元,不到高田的三分之一。但微妙的局面,使得百利得已被列為優先的候選競購方。
現在,百利得對于高田的并購正處于位置和時點。如果能夠吃下高田,均勝電子的業務規模達到80億美元,在安全系統份額上逼近全球排名的奧托立夫。這是均勝電子在全球供應鏈提升的機會,其客戶渠道將覆蓋全球所有汽車公司。更為重要的是,這將能夠打入壁壘最深的日本汽車市場。這一點,令這次并購案意味深長。
這個創立于2004年,壽命不到13年的本土公司,創出了一條拓展國際江湖的技術收購之路。
均勝電子是一家總部位于寧波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2016年實現營收約186億元,同比增長130%。最值得關注的是其凌厲的國際攻勢,該公司2011年后接連收購了汽車電子公司德國普瑞PREH、德國機器人公司IMA、德國QUIN,2016年通過并購KSS和德國TS(現PCC)進入汽車安全和車聯網領域。
在工業文明的象征領域——汽車工業,均勝電子正在認真地進入汽車零部件的頂級企業行列之中。其嫻熟的國際化并購策略,或許是中國制造走向強大的一條最快的路。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
上海馨予流體控制設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C)2017 網絡支持 中國化工網 全球化工網 生意寶 著作權聲明 滬ICP備16055089號